中國茉莉花革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記述一項中國大陆新聞。隨著事件發展,內容可能會快速更新。 注意:維基百科不是新聞報導,如果您想要提供與此條目相關的新聞訊息,請至維基新聞發佈。 |
中國茉莉花革命 | |
---|---|
![]() 北京第一次集會人群圍成的環形 | |
别名 | 茉莉花革命 |
参与者 | 部分網民、部分中國異見者 |
地点 | ![]() ![]() ![]() ![]() ![]() |
日期 | 2011年2月20日- |
目录[隐藏] |
[编辑] 活動歷程
[编辑] 緣起
「茉莉花革命」一詞源於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2010年12月18日,突尼西亞民眾遊行示威要求總統本·阿里下台。本·阿里于1987年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前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上台,此后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连任突尼斯总统。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旅游业走下坡,失业率上升,引發國民不滿。阿里於2011年1月14日下臺并出走沙特阿拉伯,結束其23年的政治生涯,於是革命以突尼斯國花茉莉花命名[1]。突尼斯的革命波及至埃及,引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2月11日,在位30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造成埃及國內持續動盪,國民經濟遭受重創,大批外籍人士撤離埃及。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局動盪引起多個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浪潮。這些事件的影响使少數自稱熱愛民主的人士在境外互聯網上傳動,嘗試推行另一场活動[2]。以指標性北京聚會為例,約有「百人」參加。因為受到中國官方封鎖壓制等因素,該活動參加人數並不踴躍[3]。
[编辑] 策劃
「中國茉莉花革命」發起者並未表露身份,於2月22日曾在博訊新聞網發表聲明並以「我們」為自稱,據其所說,他們曾為不連累和此事無關遭拘禁者曾商議集體自首,但“終因人數太多及參與程度不一未能達成共識”[4],而替發起者公布消息的博訊新聞網建立者韋石2月25日接受美國之音電視採訪[5]時聲明「博訊沒有發起事件,既不知道這些人,也沒有和這些人合作做這事情」。發起者在2月24日晚上再發表聲明稱「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發起人),並表示這是個準備好的計劃,並稱早前在Twitter發出召集令只作試探性質,因統治者過度反應促成第一次召集之效,發起者只是把因應形勢變化提前進行而已,並表示只是一次「行動」,並不願看到出現利比亞「革命」(武力抗爭)的效果,只希望因一次次的集會讓國民「克服對專制暴力的恐懼,勇敢表達自身願望,從而加快中國民主轉型進程;以互聯網關注力量,集會圍觀改變中國」[6]。
[编辑] 宣傳
2月17日,在twitter的公共匿賬戶秘密樹洞(@mimitree0)发布“中國茉莉花革命”初次集會日期,已定於2011年2月20日(星期天)下午2時,全國各大城市集合地點將提前一天在博訊新聞網公告”的消息。2月19日凌晨2時,在博訊網登出一則匿名投稿,公佈中國茉莉花革命的各大城市集會地點。中國當局內部戒備,警告和拘留部分異見人士。新浪微博隨後無法搜索「茉莉花」的詞條,百度搜索「中國茉莉花革命」無法返回結果[7][8],網民則翻牆得知消息並轉告,另社交網站Facebook自2月19日期既有以本條目同名的粉絲專頁宣傳革命及傳播最新訊息,短時間既有萬人支持[9]。運動發起者在2月19日開始以博訊新聞網發出召集通知,網站由該天起則受懷疑來自中國黑客的DDoS攻擊該新聞網站,首兩天博訊把域名指向雅虎並數次試圖重新開放站點,卻仍受攻擊無法建立,而博訊則在2月20日起建立博客形式臨時網站 www.boxunblog.com 並繼續發布相關消息;2月26日臨時網站發布消息[10]稱「已受巨大壓力。同時博訊受到嚴重攻擊使博訊難以正常運作...茉莉花事件傳播後,給中國無數活動人士和網友造成無辜傷害,(因此)不得不暫停發布相關通知」,
除網絡外,也有流亡泰國民運人士李志友、羅柳英在芭堤雅向中國遊客宣揚突尼西亞和中國的革命風潮。[11]
[编辑] 守則與口號
口號[12]守則[12]
- 「只需走到指定地點,遠遠圍觀、默默跟隨,順勢而為,勇敢地喊出你的口號。」
- 「請參與者守望相助。如發生參與集會人員受到不良對待,以最大容忍處理,旁人請及時支持。集會結束時不留垃圾,以華人的高素質品格,並有條件追求民主自由。」
[编辑] 集會地点
[编辑] 第一次(2月20日)
組織者於2011年2月19日號在博訊新聞網發布知,號召於中國13個主要城市集會,並囑未在此列者自行前往所屬城市中心廣場集中。据香港明報、蘋果日報引述博訊新聞,這13個地点分別是:城市 | 詳細地址 | 城市 | 詳細地址 | 城市 | 詳細地址 |
---|---|---|---|---|---|
北京 | 王府井麥當勞門前 | 長春 | 長春文化廣場西民主大街快樂購超市門口 | 長沙 | 五一廣場新大新大廈門口 |
成都 | 天府廣場毛主席像下 | 廣州 | 人民公園星巴克門口 | 杭州 | 武林廣場杭州百貨大樓門口 |
哈爾濱 | 哈爾濱電影院門口 | 南京 | 鼓樓廣場秀水街百貨門口 | 瀋陽 | 南京北街肯德基門口 |
上海 | 人民廣場和平影都門前 | 天津 | 鼓樓下 | 武漢 | 解放大道世貿廣場麥當勞門口 |
西安 | 北大街家樂福門口 |
城市 | 詳細地址 |
---|---|
南寧 | 朝陽廣場[13] |
香港 | 中聯辦門外[14] |
台北 | 中正紀念堂[15] |
[编辑] 第二次(2月27日)
活動發起者在2月21發布第一次通知,表示首次集會後一週(2月27日)公佈的地點繼續發動集會,部分地點略改,召集地點(城市)增至18個,行动代号为「两会」[16],2月23日的第二次通知中,把召集地點(城市)增/減至23個城市,並稱作「茉莉花微笑革命」,由於部分城市地點的變更、錯漏與名義之改變,也因博訊新聞網匿名發布無法驗證消息真偽,有少數網民對此通知表示質疑[17]。博訊新聞通知因為受攻擊嚴重影響網站運作,2月26日宣布不再接受發布相關通知。同日中國苿莉花革命發起人改於在零八憲章信息發布平台[18]發布通知,通知包括前兩次通知中絕大部分地點,並把城市增加至27個;另港澳台有組織在 Facebook 上[19]發起聲援集會。
显示▼2月27日集會地點
- 計劃外地點:
[编辑] 第三次(3月6日)
中國茉莉花革命Facebook專頁及零八憲章信息平臺公布的集會地點中國境內35個城市境外4個城市,本周行動代號繼續為「兩會」,行動主要內容是圍觀警察。[21]显示▼3月6日集會地點
此條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為維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2011年3月7日) 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来改善这篇条目。 |
[编辑] 第四次(3月13日)
显示▼3月13日集會地點
[编辑] 各方反應
[编辑] 官方介入
[编辑] 拘捕監禁
美聯社在2月19日晚上引述維權律師江天勇妻子金變玲的說法表示,江天勇被公安拉上車帶走後下落不明。而包括唐吉田、滕彪、冉雲飛、李天天、劉國慧、丁矛、朱虞夫、 廖雙元、黃燕明、盧勇祥、肖勇、張建平、石玉林、佘萬寶和李宇等知名維權人士均在2月19日被捕[8][22],北京異議人士何德普和太太及上訪人士王學勘被禁止外出[23]。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說至19日為止,被帶走的維權人士已有上百人[24]。參與傳播活動的四川遂寧人陳衛亦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關押在遂寧市看守所,哈爾濱示威者梁海怡被控「將境外網站有關茉莉花革命行動的消息在QQ群轉發而」遭刑事拘留[25],另轉發王府井集會圖片的上海維權人士馮正虎亦遭公安拘捕。[26]
[编辑] 阻止學生參與
据無法考證的消息,為防止再現2010年反日遊行時的踴躍情況,一些大學高校下令學生周日不得離開校園,部分教師亦針對集會號召,約談勸喻學生不要參加,江蘇省及廣東省教育廳通知各高校教師和學生周日不得離校。有學校甚至在通知中說明,將于短期內加強對校園內互聯網和校園網上論壇的監控,並會有領導巡視宿舍寢室。教育方面對茉莉花革命冷處理與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時大不相同[27]。[编辑] 網路監控封鎖
在第一次集會開始前夕(2月19日),中國政府開始加強在大陸境內網站與伺服器的審查力度,出現很多網站DNS解析錯誤現象[30],Gmail和Google Reader一度出現無法訪問,轉載茉莉花革命信息的網站論壇被關閉或屏蔽。繼而中國的微博無法以「茉莉花」及同音詞條,甚至「末利化」也不能搜索,微博與社交網站搜尋服務时有暫停。如用戶觸發敏感詞(例如人人網在連一些毫不相干的內容,如所有與「明天」(2月19日時)或「今天」(2月20日時)有關的內容)而被封禁或限制訪問。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把帶有「茉莉花」一詞的簡訊屏蔽,「飛信」的群發功能當天也遭禁止。
中國政府在2月19日加強伺服器對境外網站的審查力度,通過防火長城增加與此事相關的關鍵詞(例如王府井、茉莉花、麦当劳),使用Google搜查會被連接重置致使無法返回結果,雲端服務Google App Engine的IP位址及中國「翻牆」用戶較常用的縮網址網站「is.gd」皆遭屏蔽[31]。
3月1日,中國大陸境內大部分門戶網站與論壇幾乎同步刊登《禁止利用互聯網等從事違法活動的通告》
显示▼《禁止利用互聯網等從事違法活動的通告》
[编辑] 警告、襲擊、拘押採訪記者
在第二次集會中,香港亞洲電視的攝製組,本港台、英國廣播公司、英國《每日電訊報》[35]、台灣三立電視台[36]、德新社、德國電視一台、德國電視二台、德國ZDF電視台、彭博電視台記者[37],美國之音北京分社社長及記者以及一名奧地利記者等在王府井被當局拖走、非法拘禁或猛烈毆打(BBC記者被拘捕時相關視頻),有的還被沒收相機或刪除照片[38]。有美國之音記者在沒有採訪的情況下,被帶兩名身份不明人士帶走,令其站侯一小時,直到警察前來刪除照片和錄音[39][40]。2月28日,美國駐中國大使洪博培和歐盟駐華外交事務代表紛紛發表聲明,譴責中國粗暴對待記者[41]。
3月1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42]拒絕道歉,稱這麼多的記者前往一個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的繁忙商業區去造成擁堵,是沒有道理的。[43]外國記者在中國應該尊重並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稱以上行為乃有關部門依法採取必要措施,目的是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同時指出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對於抱有這種動機的人,我想什麼法律也保護不了他。[44],並強調警方當日只是使用最少程度的警力處理,並已為為記者提供合理引導[45]。
3月2日,十多名駐北京外國記者遭公安部門警告要遵守在華採訪規則,並被告知即日起在北京部分公共場所採訪需事先申請特別許可證,包括茉莉花集會地點之一的王府井,理由是需要保證街道暢通[46]。
3月6日,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在柏林發表聲明稱,中國政府再次拘押外國記者,包括德國記者的消息令人感到憂慮。而在韋斯特韋勒發表聲明幾小時前,在上海有十多名前往集會地點採訪的外國記者遭到拘押,其中大多數是日本記者。德國《明星周刊》(Stern) 記者沃尤卡斯(Janis Vougioukas)也被警察拘押[47][48]。德國之聲對德國《明星周刊》(Stern) 記者沃尤卡斯(Janis Vougioukas)進行了採訪,沃尤卡斯稱“幾分鐘的功夫,就有15名外國記者被拘捕,我們被帶到附近一條小路里的一個地下室,在那裡被關了將近3個小時。但並未受到虐待。警方還要求記者們遵守中國的法律,如需採訪必須先提出申請,經過批准。”[49]
3月7日上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外交部部長楊潔箎稱“中國是法治國家,我們依法辦事。不存在警察打外國記者的問題。”[50]
[编辑] 活動現況
[编辑] 首次集會情況
新聞照片顯示,2月20日北京和南寧都出現至少有幾百人的集會,[51][13] 除少数人被逮捕外並沒有出現衝突。而其他各大城市預定進行「革命」的地點聚集示威者寥寥無幾。- 北京
据《明報》記者報道,參與者最多時約千人聚集。而警方仍嚴加戒備并曾驅散人群。在驅散時便衣至少三次抓人。有一自稱遊客的青年被拖走,只見其手握茉莉花。他感“莫名奇妙“並問“為什麼不能攜帶?”[55]。新華社在一篇英語新聞稿稱「一度有數以百計民眾聚集,民眾約下午2時起在一間快餐店外面停留,其間有人圍觀,並有外地記者採訪。警方在約下午2時10分試圖帶走兩人,記者隨即包圍和跟隨。警方後來紓緩現場的交通擠塞,下午3時前大部份民眾散去。」[56]
- 上海
- 南寧
- 香港
- 其它
- 台灣
[编辑] 二次集會情況
根據茉莉花行動發起者的聲明,2月27日的茉莉花行動大大突破他們原計劃的27個城市,據他們掌握的目前還不完整的信息反饋,在全國有上百個城市民眾自發加入茉莉花行動。[62]- 北京
當天在軍警嚴密監控之下並沒有出現人潮,當天中午起王府井大街附近巷弄停泊大批警車、防暴車和巴士,數百便衣、警員穿梭在人群中,至下午二時警察不斷催促人群「走起來」不准停留,並出動灑水車反覆在集合點肯德基門前50米的道路「洗地」近一小時,至兩點半更把道路封鎖。期間台灣三立電視台文字記者高秋萍與攝影記者楊東漢在新東安市場拍攝時被查問並帶走。馬英九總統在得知消息後,指示行政院透過海基會向大陸方面進行交涉[65][66],2名記者直到傍晚才被釋放[67][68];香港亞洲電視攝製隊被帶走扣留,無線電視記者則被要求登記證件;除港台記者外還有部分外國採訪記者被阻攝影、受襲或被扣留,包括彭博電視台、每日電訊報、德新社與美國之音[69][70],至傍晚才慢慢解封。
- 上海
- 港澳
澳門方面:三名網民在當天下午三時於議事亭前地澳門商務旅遊中心門前對開發起「澳門茉莉花愛國主義宣傳行動」,準備小白花向途人派送,其間持續有數十人圍觀,立法議員區錦新亦有到場參與,旁邊有三十名便衣警員在場監視,其中近十名手持攝錄機和相機全程拍攝。[74]
- 美國紐約
- 臺灣
[编辑] 三次集會情況
2011年3月5日,第三輪茉莉花號召中國大陆和台灣等各地大學生參與行動[78][79]。中國各地在大量軍警布局及嚴密監控下沒有出現人潮,并從各地集會地點帶走一些民眾,北京市政府6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安求穩是中國民眾的共同心願,在中國想炒起事端是痴心妄想[80]。- 北京
- 上海
- 山東濟南
- 貴州
- 浙江
- 香港
- 美國紐約
[编辑] 其他相關活動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2日在谷歌部落格上,匿名人士發表一則「基督徒每主日去廣場為公義禱告書」,並署名「一群中國基督徒」,祂號召中國基督徒於每週日禮拜結束後,下午2時前往所屬城市的公共場所,「為中國的公平公義和神愛降臨中國做禱告」,禱告方式有:默禱、走禱及哭禱。街頭禱告時間和38處活動地點,與茉莉花行動發起人的建議集會時間、地點大致相同。[84]該禱告書提到,「禱告不犯法更不犯罪,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指出禱告是違法的,包括中國在內。我們禱告,是希望神的福音廣傳,我們禱告,是希望這個國家變得公義、聖潔和慈愛」。[84]
[编辑] 中國官方表態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2月23日在向外國與港澳台駐京記者介紹全國兩會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可能發生「茉莉花革命」的想法是「非常荒唐和不符合實際情況」。他指出中國目前存在的許多社會問題是經濟高速發展中出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隨時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而非置之不理。他又說在1,500萬人的城市,有幾個人在那裡站一站並沒實質意義,但相信其內有少數希望中國發生動亂,但是不會發生[85]。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事沒有正面回應,僅說「不能動搖大多數人對政局穩定和諧的期望」,並指大部份中國人民希望在和平富足的環境生活及工作,[86]而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陳立鋼則稱中國面臨發展前進中的問題可以疏導解決。中國駐日使館於25日舉辦例行記者會,參贊鄧偉強警告「任何人、任何勢力試圖破壞中國的社會穩定應該說都是徒勞」,並說「中國互聯網應該說是自由和開放」。[87]
3月4日(周五)在全國政協分組討論期間,政協常委葉小文談到「維穩」時表示,網路發起「茉莉花革命」的呼籲,如同反覆高喊「狼來了」,但如果這些真如他所說是狼來了的虛張聲勢,王府井部署大批警力與便衣,如臨大敵的防備作為正顯得浪費資源和多餘。[88]
[编辑] 官方媒體
針對茉莉花革命,新華社屬下《環球時報》在2月25與26日發表多篇評論與社評炮轟是次「茉莉花革命」與「第三波」民主浪潮,指出西方輿論期待茉莉花革命這波「民主化浪潮」傳到中國,搞亂新興大國仍是西方國家的政策[89],境外媒體宣稱是次(2月20日)集會「示威者」多達「數百人」甚至「數千人」是一種新聞造假,並否認中國發生「茉莉花革命」、「不存在對其鎮壓」[90]。- 該報評論稱這場(2月20日)中國茉莉花革命只屬「個位數的幾個人」在北京王府井的表演,而美駐華大使洪博培剛好路過被認出與拍照一事(對他而言)是一種「職務行為」,因而推論美國非一般「應合」國內極少數人的政治破壞行為,藉機顛覆中國現政權[91],另一篇評論則把茉莉花革命與20年前發生在東歐的民主化浪潮「政治轉型」類比,指出其民主體制運行不彰,使軍人政治再度抬頭,成為惡性循環,並稱政治變革需結合國情,實事求是;若從威權治理直奔民主政體,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政府效能,從而聽命於西方,社會變得貧富、階級分化與對立嚴重,或者成為民粹政治[92],並以論證美國以「互聯網自由」的建設向阿拉伯世界推進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暗諷此波推特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是輸出「美國的互聯網自由」,是推動外交戰略主要工具[93]。
- 該評論表示,“大家深知,穩定是福,動亂是禍”、“維護穩定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心聲”。又說明,中東、北非部分國家局勢持續劇烈動蕩,社會秩序混亂,『動蕩已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巨大災難』,而『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企圖把亂局引向中國』,並稱,那些『滿以為可以在中國製造和尋找中東式新聞的人,最後只能落空』。《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文刊登時,正逢第11屆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95]
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评论《中国不是中东》,指出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煽风点火,图谋把祸水引向中国,希望在中国也挑起“街头政治”,搞乱中国。 结论:“中国不是中东,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97]
[编辑] 第三方觀點
[编辑] 民間人士
- 八九學運學生領袖之一王丹在2月21日說此次網路行動很成功,它為以後真正的人民力量聚合,進行嘗試與練習,一則網路傳言即把整個黨國系統完全運作起來,中共的驚慌暴露在世界前。有趣而且值得探究的是握有更多資訊而且知曉實情的政府為何會比他自己更會認為會發生大規模抗議。[98]
- 2月26日,另一位八九學運學生領袖之一王軍濤表示:「當中東的茉莉花革命發生後,中國網友就行動起來,也是希望通過這次茉莉花行動,呼喚一場政治改革。因此在紐約與中國同步舉行活動,來聲援他們」,他聲援利比亞民眾與中國茉莉花行動。[20]
- 3月4日,前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民主黨執行長王天成在其推特上表示:自從網上開始茉莉花行動號召之後,已經有不少優秀的人權活動人士被拘捕。繼續進行下去,還會有更多的人被拘捕。但是,如果不堅韌前行,不爭取開花結果,被拘捕的人將會判重刑。堅韌前行,直至成功,所有的政治犯將會被釋放。所以,為了被拘捕的義士們,也要不屈不撓堅持下去。[99]
- 八九學運學生領袖之一吾爾開希則表示中國小規模的「茉莉革命」集會可能會上昇為全面的民主抗爭而使共產黨軍隊的鎮壓失效,令人恐懼的因素在慢慢消失,而維持極權統治的唯一方式是建立在人民的恐懼上。社會不公與貪污等問題日益引起不滿,人們對政府的恐懼心理被這種不滿情緒抵消,如果不滿情緒克服了恐懼共產黨就要小心了[100]。
- 維權律師浦志強則認為中國不太可能發生推翻政權的革命,但最近幾年社會「黑惡化」、法治退步,利益衝突所致不滿增加,民眾上街表達抗議是正常的,也該會有,政府該同意表達不滿。
[编辑] 媒體輿論
- 日本報紙《產經新聞》發表社論,其名為「中國封鎖集會蓋不住民主化要求」之專題報導,內容提到「貧富懸殊和閉塞感激發的憤怒是中國與北非、中東一樣要求推翻獨裁和民主化的共同反應,面對四億五千萬網民這個巨大勢力,中國政府[101]應真摯接受,用蓋是蓋不住的」以及「中國總理溫家寶說通過網絡與市民對話來消除不滿,但封殺集會本身就是否定了自己的發言」。[87]
- 人權觀察組織亞洲分析員貝克林指出,「中國實現了經濟增長。埃及沒有領導人接班系統。中國有某種程度的交接班系統。但是中國軍隊不是獨立的,而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也沒有像半島電視台那樣的媒體,兩國之間很難找到共同點。」分析人士還認為,中國不會爆發中東、北非那樣大規模的抗議聲浪。[102]
- 法新社說,號召每個星期天舉行“茉莉花活動”的匿名呼籲“加劇了中國政府對不滿貧富分化和貪腐的民眾引發動蕩的擔憂”;政府因此把2011年國內保安開支在上年基礎上增加13.8%,達到6,244億元人民幣,使之首度超過國防預算6,011 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加12.7%)。[104]
[编辑] 政治人物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普·克勞利(Philip Crowley)表示,「對於中國一些最為知名律師和活動人士的失蹤以及當局對他們超越司法的關押,美國表示日益關注」,並列舉了滕彪和江天勇失蹤的例子。他又說,「他們已就對這些維權人士使用超越司法的懲罰手段向中國政府表達了關注」、「美國將繼續敦促中國履行其在國際人權宣言中的承諾,其中包括讓其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集會自由」。[34]
- 日本外相前原誠司以利比亞為例談到,「41年期間利比亞持續沒有議會的獨裁政權,現在也是利比亞國民作出了判斷,決不是外國可推動的。我想這是我作為外相可表達的看法」,並表達他個人對中國限制網絡言論的看法,「說到表達自由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網絡上有害訊息以外,應該認真保證非常重要,如果把一般交換意見和看法的表達也阻斷的話,我認為不好」,前原認為,「不管怎樣,最後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從這個角度上,我們(日本)希望其他國家與我們持有共同的價值觀」。[105]
- 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說,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的人民對推翻現政權的“沒有熱情和意願”,“不必期待中國會出現茉莉花革命”。他表示,「中國人民的生活正在改善當中,不太可能為了推翻政權而破壞生活的基礎」,在丹羽回答中國城鄉經濟差距、共產黨幹部腐敗和房價高昂問題的同時,更提到「中國人民現在要的是生活的改善」的論點。[106]
-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表示民主與人權是普世價值,也是中華文化當中「民本思想」與「仁政理念」的延伸,更是臺灣人民的核心價值、及衡量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希望中國大陸能維持繁榮與發展,但他也希望大陸當局加快腳步,具體落實民主法治的政治改革,積極保障人權。[107]
[编辑] 軼事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6年4月底對肯亞進行國事訪問時,曾與當地群眾一起以中文合唱中國民歌《茉莉花》。該新聞曾在央視播出,但是在第一次集會後,在央視和新華網上的相關錄像都被刪除。[110][编辑] 參見
[编辑] 註腳
- ^ 黃啟霖(引據:聯合報、中國時報 、中央社、法新社). 民怨引爆政變 突尼西亞出現茉莉花革命. 中央廣播電台. 2011-02-28 [2011-02-28查閱] (正体中文).
- ^ 網民發動茉莉花革命 數名異議人士被帶走 公安戒備防茉莉花集會. 中國報新聞網. 2011-02-20 [2011-02-20] (正体中文).
- ^ 星島日報:中國不許茉莉花開 傳13城市爆革命 多名維權人士被帶走
- ^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的声明,博訊新聞(臨時網站)2011年2月22日
- ^ 中國的茉莉花與博訊網站,2011年2月25日美國之音中文網
- ^ 中國「茉莉花革命」發起者的話(2月24日發布),博訊新聞(臨時網站)2011月2月24日
- ^ 网传「茉莉花革命」,中国当局全线戒备.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1-2-19 [2011-2-19] (简体中文).
- ^ 8.0 8.1 China cracks down on call for 'Jasmine Revolution'. The Associated Press. 2011-2-19 [2011-2-19] (英文).
- ^ Facebook,中國茉莉花革命
- ^ 鑒於對博訊的攻擊,我們無法繼續發布茉莉花的相關內容,博訊新聞臨時網站,2011年2月26日
- ^ 旅泰民運人士 宣揚茉莉花革命. 中央社. 2011-2-23 [2011-2-23] (正体中文).
- ^ 12.0 12.1 內地封殺茉莉花革命集會 維權人士遭帶走 貼13市集會號召網站遇襲. 明報. 2011-02-20 [2011-02-20] (正体中文).
- ^ 13.0 13.1 13.2 博讯新闻(临时网站):220“茉莉花革命”北京外城市情况汇总
- ^ 社民連及四五行動中聯辦外聲援「茉莉花革命」,2010年2月20日香港電台
- ^ 台港助陣 中正堂現聲援群眾,2010年2月21日台灣蘋果日報
- ^ 中国“茉莉花革命”227集会地点发布,本次行动代号为“两会”,博讯新闻临时网站2011年2月23日
- ^ 「茉莉花」微笑革命繼續散步預告:公布23個城市地點,博讯新闻临时网站2011年2月24日
- ^ 中國「茉莉花革命」227大城市集會地點(2月26日最新更新),零八憲章信息發布平台2011年2月26日
- ^ 中國茉莉花革命facebook群組
- ^ 20.0 20.1 王軍濤. 音頻:王軍濤談聲援中國「茉莉花革命」. BBC中文網. 2011-02-28 [2011-02-28查閱] (繁體中文).
- ^ 中國茉莉花革命(3月6日)各城市集會地點
- ^ 林禾寧. 嚴防茉莉花革命 傳中國開始逮人. 新頭殼. 2011-02-20 [2011-02-20] (正体中文).
- ^ 據稱內地過百異見者被帶走,2011年2月20日明報即時新聞
- ^ 網民倡定期茉莉花集會 京滬數百人聚集 圍觀者眾,2011年2月20日明報
- ^ 2月23日更新網友“渺小”的消息,博訊新聞臨時網站,2011年2月23日
- ^ 哈爾濱廣場上高呼「還人民自由」 中國茉莉花革命 烈女被拘控顛覆. 蘋果日報. 2011-02-23 [2011-02-23] (正体中文).
- ^ 外交部:诺委会授予刘晓波和平奖是对该奖的亵渎.
- ^ 学习胡锦涛讲话精神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2月22日
- ^ 胡锦涛为何要求“提高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年2月22日
- ^ 希望之声:中国多个城市21日大规模断网 希望之聲.2011年2月22日
- ^ gfwlist
- ^ 溫馨提示:禁止利用互聯網等從事違法活動,中國日報網2011年3月1日
- ^ 中國茉莉花醞釀第三波 當局警告勿用互聯網「煽動」集會,自由亞洲電台2011年3月1日
- ^ 34.0 34.1 BBC中文網. 美國對大批中國維權人士失蹤表示關注. BBC. 2011-03-09 [2011-03-10查閱] (繁體中文).
- ^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pacific-12594555
- ^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10228-Taiwan-expressed-regret-over-detention-of-reporters.html
- ^ 彭博新聞記者「北京採訪遭毆打」. BBC中文網. 2011-02-28.
- ^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227/4/mx5d.html
- ^ 外國記者在京報道遭遇阻撓,美國之音中文網2011年2月27日
- ^ 美駐華大使譴責中國騷擾採訪集會記者,美國之音中文網2011年2月28日
- ^ 美駐華大使洪博培譴責中國粗暴對待記者. BBC中文網. 2011-02-28.
- ^ 2011年3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舉行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1年3月1日
- ^ 中国就王府井事件指责外国记者. BBC中文网. 2011-3-1 [2011-3-1] (简体中文).
- ^ 外交部:記者採訪時必須合作及尊重中國法律香港電台2011年3月1日
- ^ 中國不對騷擾外國記者道歉,美國之音中文網2011年3月1日
- ^ 中國當局約見駐京外國記者發出警告. BBC中文網. 2011-03-02.
- ^ 德国外长就中国当局再次拘押外国记者发表声明.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1-3-6 [2011-3-6] (简体中文).
- ^ 上海“茉莉花集会”十多名外国记者被拘押.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1-3-6 [2011-3-6] (简体中文).
- ^ 德国记者赴"茉莉花"之约被拘三小时.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1-3-6 [2011-3-6] (简体中文).
- ^ 杨洁箎:国内不紧张 不存在警察打外国记者问题. 环球网. 2011-3-7 [2011-3-7] (简体中文).
- ^ 51.0 51.1 220“茉莉花革命”北京王府井集会,戒备森严,博讯新闻临时网站2011年2月20日
- ^ 大陸吹茉莉花革命?公安便衣大警戒,2011年2月20日TVBS
- ^ 53.0 53.1 中國茉莉花革命 一度聚集逾百人,自由時報2011年2月20日
- ^ Jeremy Page. Call for Protests Unnerves Beij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2011-02-21 [2011-02-21] (英文).
- ^ 北京直擊:「遊客」攜茉莉花險被抓,2011年2月21日明報
- ^ 新華社稱王府井一度有百計民眾聚集,香港電台2011年2月20日
- ^ 京滬民眾響應“茉莉花示威”遭警察驅散,BBC中文網2011年2月20日
- ^ 220“茉莉花革命”北京外城市情況匯總,博訊新聞臨時網站2011年2月20日
- ^ 社民連及四五行動中聯辦外聲援「茉莉花革命」,香港電台2011年2月20日
- ^ 日本密切注視中國「茉莉花革命」. BBC 中文網. 2011-2-21 [2011-2-21] (简体中文).
- ^ 台灣關注大陸網民「苿莉花革命」 BBC中文網.2011年2月21日
- ^ 中国茉莉花行动
- ^ 中共严防“茉莉花”再现. BBC中文网. 2011-2-26 [2011-2-26] (简体中文).
- ^ 红袖章上阵监视路人 通讯监听人员聚京城(图). 自由亚洲电台. 2011-2-25 [2011-2-25] (简体中文).
- ^ 政院:兩名遭大陸當局扣留之台灣記者已獲釋放.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2011-02-27 [2011-02-28] (正体中文).
- ^ 採訪遭陸扣留 三立記者獲釋. 中國時報. 2011-02-28 [2011-02-28] (正体中文).
- ^ 拍攝茉莉運動 台灣兩記者被抓2小時後獲釋. 中央社. 2011-02-27 [2011-02-27] (正体中文).
- ^ 壓制茉莉革命 中國逮三立記者. 苹果日报. 2011-2-28 [2011-2-28] (正体中文).
- ^ 嚴封茉莉 警毆記者拘多人. 明报. 2011-2-28 [2011-2-28] (简体中文).
- ^ 外国记者在京报道遭遇阻挠. 美国之音中文网. 2011-2-27 [2011-2-27] (简体中文).
- ^ 中国警方新策略应付“茉莉花集会”. BBC中文网. 2011-2-27 [2011-2-27] (简体中文).
- ^ 滬茉莉花運動再現 多人被捕,中央社2011年2月27日
- ^ 港人聚金紫荊廣場聲援,明報2011年2月27日
- ^ 茉莉花派待花開,正報2011年2月27日
- ^ 中国民主党纽约集会支援茉莉花革命,美国之音2011年2月28日
- ^ 紐約民運人士聲援中國「茉莉花革命」. BBC中文網. 2011-02-28.
- ^ 吾爾開希台北聲援茉莉花革命,台灣蘋果日報2011年2月27日
- ^ 茉莉花革命发起者致中华青年学子的公开信(3月5日发表). 中国茉莉花革命(微笑行动). 2011-03-05.
-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第三輪茉莉花 遇中國全方位封堵」.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1-03-06.
- ^ 如臨大敵 中國嚴防茉莉花開. 新頭殼. 2011-3-6 [2011-3-6] (正体中文).
- ^ 港紫荊花革命萬人上街 反財政預算案. 大紀元. 2011-03-06.
- ^ 香港聲援第三輪茉莉花行動規模縮小」.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1-03-06.
- ^ "中国茉莉花革命"第三次行动图片报道. 德国之声. 2011-3-6 [2011-3-6] (正体中文).
- ^ 84.0 84.1 84.2 美國之音; 中央社. 追隨茉莉 傳大陸基督徒跟進. 中央社. 2011-03-03 [2011-03-05查閱] (正体中文).
- ^ 趙啟正:中國不會發生「茉莉花革命」,文匯報2011年2月24日
- ^ 中國‧“茉莉花”醞釀再集會‧發起者號召星期日18城市行動. 星洲日報. 2011-02-23 [2011-02-23] (正体中文).
- ^ 87.0 87.1 童倩. 日本熱報中國第二周「茉莉花革命」集會. BBC中文網. 2011-02-28 [2011-02-28查閱]] (繁體中文).
- ^ 蒙克:「茉莉花」給中國挑戰和機會. BBC中文網. 2011-03-06 [2011-03-07查閱] (繁體中文).
- ^ 社评:世界“乱一下”,西方未必不想赌. 环球网. 2011-2-26 [2011-2-26] (简体中文).
- ^ 社评: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 环球网. 2011-2-25 [2011-2-25] (简体中文).
- ^ 美國大使「碰巧」途經王府井,誰信?,2011年2月25日環球時報
- ^ 田文林:政治轉型切忌「民主幼稚病」,2011年2月25日環球時報
- ^ 互聯網戰略難挽美國頹勢. 环球网. 2011-2-26 [2011-2-26] (简体中文).
- ^ 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北京日报. 2011-3-5 [2011-3-5] (简体中文).
- ^ 95.0 95.1 BBC中文網. 北京媒體警告社會動蕩將帶來巨大災難. BBC. 2011-03-05 [2011-03-06查閱] (繁體中文).
- ^ 之信. 稳定是人心所向. 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2011-03-06 [2011-03-06查閱] (简体中文).
- ^ 人民日报海外评论:中国不是中东
- ^ 王丹:網絡行動非常成功. 明报. 2011-2-21 [2011-2-21] (正体中文).
- ^ 王天成在推特上谈茉莉花,推特2011年3月4日
- ^ 中國茉莉開不開?23城市攻防,中央社2011年2月26日
- ^ 加拿大星洲日报 "中國茉莉花革命" 後續發展評估
- ^ BBC中文網. 英媒:中國茉莉花未開 當局感到震動. BBC. 2011-02-28 [2011-03-01查閱]] (繁體中文).
- ^ 加拿大星岛日报 中國茉莉花革命後續發展評估
- ^ 第三轮茉莉花 遇中国全方位封堵. 美国之音.
- ^ 童倩. 日本外相打破沉默談中國「茉莉花集會」. BBC中文網. 2011-02-26 [2011-03-02查閱] (繁體中文).
- ^ BBC中文網. 日本大使:中國不會出現茉莉花革命. BBC. 2011-03-01 [2011-03-03查閱] (繁體中文).
- ^ 總統針對中國大陸民眾透過網路發起「茉莉花」串連活動發表聲明.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1-02-21 [2011-02-22].
- ^ 李明賢. 馬再聲援茉莉革命. 世界新聞網. 2011-03-09 [2011-03-10查閱] (繁體中文).
- ^ 台灣關注大陸網民「苿莉花革命」 BBC中文網.2011年2月21日
- ^ 胡主席「ジャスミン」歌う映像、お蔵入り 中東を意識?. 朝日新闻. 2011-02-21 [2011-02-21] (日文).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 召集信息來源
- 中國茉莉花革命信息公佈平台:
- 中國「茉莉花革命」動態,2011年2月20日博訊新聞臨時網站]
- 中國茉莉花集會組織者致全國人民公開信,2011年2月22日博訊新聞臨時網站]
- 中國「茉莉花革命」各大城市集會地點,博訊新聞網2011年2月19日(網頁已被破壞,不能正常訪問。)]
[编辑] 相關新聞、視頻
- China tries to stamp out 'Jasmine Revolution',The Associated Press,2011年2月20日
- 香港NOW TV茉莉花革命2011年2月20日新聞片段
- 香港社民連響應茉莉花革命(2月20日)1/2;(2月27日)1/2視頻
- 茉莉花革命聯合報新聞列表
- 香港人在中央政府聯絡辦公室門口種植茉莉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